空卵泡症候群,雖然發生的機率很低 (0.045~7%) ,但是發生的時候,總是讓大家都覺得很挫折,畢竟打了好幾天排卵針,超音波也有看到濾泡,但是取卵時就是沒有卵。針對這樣的問題,在今年 4 月的 RBM online 上,有一篇回顧專門探討這種少見的空卵泡症候群。 

   作者將空卵泡症候群分成兩種:假性空卵泡症候群 (false EFS) 及真性空卵泡症候群 (Genuine EFS) ,要分別這兩種症候群,主要是依據打完 hCG 或 GnRH agonist 之後 36 小時左右的抽血數值,hCG 的參考值從 5-160 IU/L 都有人用,而 LH 則是 15 IU/L 左右。

Slightly-Float-Airy-Ease-Air-Colorful-Soap-Bubble-1954213.jpg

   假性空卵泡症候群 (false EFS) :這種症候群發生的原因,主要是因為最後刺激卵子成熟的時候,hCG 或 LH 上升的不足所造成。以 hCG 為例,它的作用時間會落在打針後 34-38 小時,最好的作用時間是在 36 小時,太早打或太晚打都不好。打針時藥物混和不均勻,針劑沒有完全打完,都會影響打針的效果。另外針劑的保存也很重要,一定要避光而且小於 25℃,若是保存不良也會影響針劑效果。

   真性空卵泡症候群 (genuine EFS) :顧名思義,當 hCG 或是 GnRH agonist 有正確作用時,還是取不到卵子。原因是天生有些基因的表現影響了卵子周圍的顆粒細胞 (Granulosa cell),讓卵子無法順利成熟,無法成熟可能是和 LH/HCG 接受器 (receptor) 功能異常有關。此外,高齡以及卵子庫存量低 (poor ovarian reserve) ,也會增加 gEFS 的機率。

   對於假性空卵泡症候群,最符合邏輯的治療方法,就是立刻注射 hCG,然後安排另一次取卵。有零星報告證明,若是另一次有成功取到卵,還是有機會懷孕活產。有些作者建議,將形成的胚胎都全部冷凍,下個週期再解凍植入,以避免因為兩次的 hCG 注射,造成內膜著床時間和胚胎發育不同步。

   至於真性空卵泡症候群,由於 hCG 有正確作用但還是沒有效果,所以再注射一次 hCG 也不會改善。有些文獻報告,若是之前施打 hCG 沒有效過果,之後改用 GnRH agonist 促進卵子成熟,就有機會改善。反之亦然,但是會增加卵巢過度刺激 (OHSS) 的機會。有研究發現,雙刺激 (dual trigger, hCG + GnRH agonist) ,會增加顆粒細胞某些 mRNA 基因的表現,進一步促進卵子成熟。或許可以用 dual trigger 的方法來預防或治療真性空卵泡症候群。

總之,雖然空卵泡症候群發生機率不高,但是一旦發生,對醫病間的信任關係會有一定的影響。目前相關的文獻也是非常稀少,大部分也只是個案報告。因此該如何處理,還是要依每個病人當時的狀況做個人化的治療,才有機會完成順利懷孕的幸福夢想。

soap-bubbles-322212_960_720.jpg

延伸閱讀:

arrow
arrow

    storkdr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